在“她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女性消費市場不斷擴容,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然而,女性在消費過程中也麵臨著諸多侵權問題。一方麵,女性消費者自身要增強維權意識,另一方麵,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規範市場秩序。隻有營造一個安全、公平、誠信的消費環境,“她經濟”才能持續釋放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女性內衣
“標簽虛標”玩貓膩
隨著女性對自身身體認知程度的加深以及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升,內衣市場需求正發生顯著變化。
某品牌內衣設計師劉寧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女性內衣細分品類可達200種以上。記者了解到,根據消費態度和消費訴求的不同,目前內衣消費人群可分為七大派係,包括嚐鮮多元、忠誠懶惰、品質追求、精打細算、舒適本真、精致時尚和功能為先。消費者在購買驅動因素、決策因素和內衣類型偏好上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的特點。

艾媒谘詢數據顯示,77.1%的消費者將舒適度作為選購內衣的首要標準,70%的消費者注重產品質量,68.5%的消費者注重透氣性。這一趨勢推動傳統鋼圈內衣市場份額下降至35%,而無鋼圈、運動型內衣增速達20%以上。
隨著女性消費者對於內衣舒適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目前市場上內衣的設計更加注重科學與健康性的融合。劉寧告訴記者,內衣設計師深入研究女性身體結構和生理特點,通過精準的測量和數據分析,設計出更加貼合人體曲線的內衣版型。
在細節處理上,內衣設計愈發貼心。比如,內衣肩帶的寬度和材質經過精心挑選,以確保在承受胸部重量的同時,不會對肩部造成勒痕;背扣的設計更加人性化,從傳統的單排扣發展到多排扣,讓女性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由調節內衣的鬆緊度。
麵料作為內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在不斷升級。記者在市場上看到,有柔軟、透氣、吸濕性強等特點的天然纖維麵料如莫代爾、竹纖維等,有能夠抑製細菌滋生、預防異味的抗菌麵料,還有能夠保暖的石墨烯等新型科技麵料。
隨著內衣市場的繁榮發展
質量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多地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女性內衣品牌抽檢結果顯示,有部分小眾品牌存在質量問題;纖維含量問題較為突出。
江蘇省蘇州市2024年女式內衣產品質量市級監督抽查情況公告(第5期)顯示:5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2.5%,不合格項目為纖維含量。2024年海南省流通領域女士內衣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有3批次產品不符合使用性要求,涉及的不合格項目同樣有纖維含量。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纖維成分含量名不副實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企業缺乏嚴格的原輔料檢驗流程,過度依賴供應商數據,導致“標簽虛標”;有的企業會為了顯示產品的品質故意虛標;有的中小品牌生產、檢測能力不足,過度依賴代工廠。
女性內衣市場正處於快速發展與變革時期,已經從追趕流行趨勢升級到創新設計理念,從麵料的快速迭代升級到完善質量標準。當下,內衣行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律和規範,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品質需求。
首飾消費
當心缺“金”短兩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消費需求的改變,首飾市場正在經曆著一場變革,也為首飾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和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首飾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種時尚快消品。款式豐富新穎、注重裝飾作用、價格親民的產品成為市場上的新寵。此外,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年輕消費者對首飾的分享欲也變得更加旺盛,很多消費者在平台上曬出自己的首飾照片,分享佩戴心得和購物體驗,進一步推動了首飾市場的繁榮發展。
創立了自有品牌的網紅首飾設計師娃娃對記者表示,“近年來,以年輕人為主要消費群體的首飾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會更加注重款式的創新和多樣性,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不同個性化需求。”
記者看到,市場上各種風格的首飾琳琅滿目。某首飾品牌的直播銷售數據顯示,價格區間在100元至500元的首飾產品,銷量占比高達60%以上。
當前首飾市場材質種類多元
不同年齡層都有自己中意的材質
近年來黃金首飾需求旺盛,一位消費者對記者說:“對於我們年齡稍長的消費者而言,足金首飾不僅具有裝飾性,更因其具有保值特性,成為了傳承與投資的選擇。”

(授權圖片)
近年來,年輕消費者則對人造、培育寶石展現出了很大興趣。記者在多個直播間、平台網店看到,立方氧化鋯、莫桑石等人工合成寶石,在外觀上與天然寶石十分相似,但價格更低。廣西梧州是全國最大的人工寶石交易集散中心,銷售商劉誌鈞對記者說:“今年,白色鋯石、培育鑽、莫桑石等人工寶石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人工寶石因其較高的性價比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人造材質的首飾主要用來設計製造流行款首飾,而高品質的天然寶石多用於製造經典款式,目前市場上不同的消費需求都有相適應的產品來滿足。”劉誌鈞說。
首飾市場產品質量問題不容忽視
市場上出現了
缺斤短兩、摻雜使假的現象
對於黃金首飾,含金量、重量是衡量其品質的關鍵指標。記者發現,不少商家都宣傳千足金比足金好,甚至同等重量的黃金,標注千足金的商品的價格要略高一點。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惠群表示,目前黃金飾品執行的是強製性國家標準GB 11887—2012《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標準明確,自2016年5月4日起,黃金含量達到990‰及以上的飾品都能被稱為“足金”,此前的“千足金”叫法已經被廢除。
2月17日至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市場監管局開展金銀飾品、珠寶首飾經營主體貿易結算用計量器具專項檢查行動,共發現10家經營主體使用的貿易結算用計量器具未經檢定。
福建傑慕珠寶副總經理李宇介紹說,培育寶石市場也存在摻雜使假的問題。因為培育寶石與天然寶石必須使用專業儀器才能判定,因此市場上有商家將培育寶石充當天然寶石進行銷售。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消費者對首飾品質和個性化需求的不斷提升,首飾行業將會麵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隻有嚴格把控質量,才能使市場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美容儀
功效宣傳待規範
智研谘詢發布的《2020—2026年中國美容儀行業市場規模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預計我國家用美容儀市場規模2026年將突破200億元。但在市場繁榮的背後,家用美容儀不僅成為了消費投訴 重災區,在相應的市場監管中也頻頻爆雷。
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日電事業部副總經理黃凱傑和醫療事業部副總經理陳永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市麵上的美容儀存在的質量問題,主要包括搭配使用的適配器插頭放電量不合格、向人體輸出電流的美容儀輸出電能超限值等,造成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可能會產生觸電或者電擊;與皮膚接觸的功能頭表麵溫升超限值,消費者使用時存在燙傷風險;產品充電口材料灼熱絲試驗不合格,埋下起火的安全隱患。
此外,美容用途有源醫療器械因為涉及光、電、磁、超聲、熱或冷等物理因子,問題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引起消費者皮膚灼傷、水腫及紅腫等不良反應。
根據相關要求,“抗衰抗老”“提拉緊致”“淡斑嫩膚”等表述容易與醫療器械的預期用途產生混淆,因此普通小家電不應使用此類宣傳用語。同時,若家用美容儀未獲得醫療器械注冊,根據《廣告法》等相關規定,不得使用醫療用語進行宣傳。
各地監管部門在市場監管中發現
假宣傳也是美容儀市場上的高發問題
2024年,福建文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因在銷售淨顏嫩膚美容儀時使用射頻美容設備的預期用途用語,違反了《廣告法》的相關規定,被福安市市場監管局責令停止發布廣告並罰款;廣州市白雲區市場監管局通過網絡監測,發現某公司在網購平台銷售的一款普通美容儀,宣傳有“淋巴排毒”“細胞修複”等功效。該公司因虛假宣傳被白雲區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

陳永強介紹說,國家藥監局關於調整《醫療器械分類目錄》部分內容的公告(2022年第30號)將射頻類美容儀納入第III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並宣布2024年4月1日過渡期滿後,未依法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的射頻類美容儀不得生產、進口和銷售。另外,其廣告宣傳也應遵守醫療器械廣告的合規要求。2024年7月,國家藥監局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射頻治療儀類產品有關要求的公告》,明確家用射頻美容儀納入“械字號”管理的新規延期兩年,於2026年4月1日開始實施。專家表示,家用美容儀不在國家強製性產品認證目錄內,無需獲得CCC認證證書,其主要依據《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等進行管理。

消費提示選正規品牌查是否認證
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美容儀應多做功課:購買前,應根據自身皮膚需求選擇合適的美容儀,避免盲目跟風;了解美容儀的工作原理,確保安全有效;選擇正規品牌,查看是否有相關認證;了解保修期、維修政策等,確保售後有保障。
使用時,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使用前後清潔皮膚和儀器,防止細菌滋生;美容儀的效果需要長期堅持才能顯現,不能急於求成;根據產品建議和個人膚質調整使用頻率,避免過度使用;使用過程中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並谘詢專業人士。
在非醫療監護條件(美容院、診所或家用等)下使用時,消費者應關注產品是否有醫療器械注冊證,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操作;在正規醫療機構或美容院操作,應確認操作人員是否具備專業資質,確認自身情況是否適合使用該設備,並了解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和存在的風險。
化妝品
警惕“美麗”陷阱
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化妝品市場規模已破萬億元。記者調查發現,化妝品市場的虛假宣傳現象仍屢禁不絕。

(授權圖片)
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近日發布的一則行政處罰公告顯示,上海春椿化妝品銷售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陽東三環中路分公司因廣告燈箱中使用了“林清軒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的宣傳字樣,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認定違反了《廣告法》並罰款。
北京工商大學化妝品係教授趙華向記者介紹說,國家藥監局製定的《化妝品分類規則和分類目錄》將化妝品功效宣稱分為26類和新功效。目前,尚無抗氧抗糖抗衰老類功效通過注冊。
同時,《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範》要求具有祛斑美白、防曬和防脫發功效的化妝品,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製性國家標準、技術規範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並出具報告;產品所用原料應有相應的備案目錄,未經備案的原料不得使用。但有不少企業在宣傳中將普通化妝品披上特殊化妝品的外衣,或者僅備案某種功效,卻宣傳其他未備案或未注冊功效。
《評價規範》要求所有化妝品的功效宣稱都必須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包括文獻資料、實證研究數據和人體功效評價試驗結果等,並且針對不同的功效有具體的評估標準。一些企業通過視頻、圖像和量化指標等方式,科學直觀地向消費者展示產品效果,往往能夠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記者調查發現
高深晦澀的技術術語和
看似科學的試驗結果
可能是企業欺騙消費者的有力工具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市場監管局在調查中發現,短視頻平台上的“伊思芙官方旗艦店”涉嫌發布引證內容不準確的廣告。一款名為“熊寶玫瑰係列”伊思芙提亮煥膚小分子滲透玫瑰肌底純露的商品廣告頁上,宣稱使用後能夠“+72%更亮澤”和“+63%更細膩”,但這些引證內容並未得到準確驗證。伊思芙還在多款產品的宣傳中使用了“抗衰、抗老、延緩衰老”等廣告用語。廣州市越秀區市場監管局判定,伊思芙涉嫌違反了《廣告法》,對其運營主體廣州蔚藍化妝品有限公司依法處以20.5萬元的罰款。
消費提示理性對待化妝品功效
趙華表示,消費者在購買化妝品時應對於具有誇大效果、明示或暗示具有醫療作用、具有煽動性、違規宣稱特殊人群的宣傳用語理性對待。如果消費者對化妝品的功效存疑,可在國家藥監局官網的化妝品欄目下查詢產品的相關備案信息。⠀